清华科技园已经在从“四聚法则”和“一主两翼”到三度空间的“多位一体”和“第三代科技园”的前进途中,找到了一条更长的坡-​科技园策划:清华科技园的“第三次浪潮”

四季康养品牌中国唯一授权运营投资商:策划运营投资
欢乐上河商业街镇、酒肆街、百师医谷、东街草市

特色案例推荐

动能智库-文创基地-战略研究院:特色产业运营服务
清华科技园已经在从“四聚法则”和“一主两翼”到三度空间的“多位一体”和“第三代科技园”的前进途中,找到了一条更长的坡-​科技园策划:清华科技园的“第三次浪潮”
来源:商务周刊2016-06-19

清华科技园已经在从“四聚法则”和“一主两翼”到三度空间的“多位一体”和“第三代科技园”的前进途中,找到了一条更长的坡-科技园策划:清华科技园的“第三次浪潮”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因此最重要的是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而且要一边前进一边选择下一片皑皑的积雪,让自己的人生雪球越滚越大。

  3年间,我们发现清华科技园已经在从“四聚法则”和“一主两翼”到三度空间的“多位一体”和“第三代科技园”的前进途中,找到了一条更长的坡——成为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解决方案提供者、创新型科技企业增值服务提供者;望到了足够湿润的“下一片皑皑积雪”——从科技园走向科技园区网络、网上虚拟科技园和创新知识权威;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动力之源——“空间有形,梦想无限”的理想主义气质,推动着他们面前的雪球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 主笔 冯禹丁

  记者 陈 楠

  坐标系为王

  新战略,新定位

  10月30日,创业板盛大开盘,28家首批上市公司同时挂牌交易,半小时内15只个股股价翻番,5只个股涨幅超过150%。然后便是高台跳水,截至11月10日,已有14只跌破上市首日开盘价,25只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

  如此不成熟的创业板让清华科技园之前的遗憾多少转为庆幸,由于某些不可控因素,清华科技园里的数码视讯、海兰信等几家本有资格首批登上创业板的企业不得不排到了第二、第三批。也许明年创业板找到价值中枢后再上市,对那些创业企业来说并非一件坏事。

  清华科技园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启迪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茁便持这种观点:“我们不着急,我们现在有四五个种子选手,希望明年以后每年都会有上市的。”

  而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总裁徐井宏也对《商务周刊》表示,我国的证券市场和股民还不够成熟,创业板在这几天的变化全部都是投机心理在起作用。“这和我们清华文化不相符。”他说,“一切的回报应该以自身的价值去实现,而不是通过投机。”

  不投机,强调以自身价值换取回报,不仅契合清华大学“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正是清华科技园多年来一贯的价值观。

  今年是清华科技园成立15周年,15年前,科技园提出三阶段的发展目标:1994—1999年是建设阶段,达到物理空间初具规模;2000—2005年,在进行大规模空间建设的同时,确定“一主两翼”的业务构架;第三阶段是2006—2010年,目标是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时,把清华科技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

  所谓“一主两翼”,是指以科技园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为主业,以商业房地产业务和科技投资业务为“两翼”。实际上,从物理空间也就是“一主”和商业地产这“一翼”来看,第二个阶段末清华科技园主园区即已实现了第三阶段的目标,“主园区的开发和管理进入稳态经营状态。”2008年底由北京主园来到昆山分园做副总经理的马扬飚告诉《商务周刊》。

  今年,清华科技园提出了“多位一体”,取代“一主两翼”作为新的发展战略。据徐井宏介绍,“多位一体”是指在科技园这个载体上运营多项相关业务,包括科技地产、风险投资、针对区域和科技企业的创新服务、针对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家的培训等。同时,清华科技园提出了自身在创新坐标系中的新定位:成为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解决方案提供者、创新型科技企业增值服务提供者。

  清华科技园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使得2007年才由原来的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合并而成的清华科技园风险投资业务,转眼似乎都成了一块“老业务”了,但其领军者、爱好户外运动的罗茁提出了更新的目标。

  罗茁根本不必为速度担心。随着科技园整体的发展,近两年风投业务的发展顺风顺水:基金管理规模扩大了10倍,达到约5亿元,除了原来的基金,新的启迪中海一期基金1.5亿元和启迪铭德一期基金3亿元已经于去年底募集到位,LP(有限合伙人)包括清华大学、国家发改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发改委等。投资业绩方面,有5家被投公司在创业板排队等候上市,退出北京清大天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时获得几十倍的回报,在还没有IPO退出的情况下,启迪创投的内部收益率已达到了23%。合作伙伴有达晨创投、深创投、力合、北极光、盈富泰克等顶级创投。

  罗茁的团队目前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渡过风险投资业务的创业期,由“业余选手”变成“职业选手”。为此,投资业务进行了内部整合,提出“四个统一”:“统一番号、统一团队、统一流程、统一机制”,同时,在投资理念和团队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罗茁在年初提出“规则、创新、务实、合作”的价值观,为强调规则意识,他要求团队要“从本色演员转到职业演员,尊重规则,学会妥协,哥们义气、领导指示不能成为破坏规则的理由”。

  所谓规则意识,在启迪创投董事总经理薛军看来,还与一般商业规则不同。“按照一般商业规则来办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可能不能做,你比如说足疗,我们不可能投资一家足疗城,尽管它们确实很赚钱。”薛军说,“我们所有的投资都要同时问两个问题:这件事盈利吗?能为国家做贡献吗?”

  这一价值观贯穿于启迪创投选择“好项目”的5大标准之中:可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其产品和技术对国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能成为产业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导者;有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和内涵;具有高成长性,对投资人有很高的投资回报。

  启迪创投甘愿认同这种“有理想,不急功近利”的做事理念,薛军说:“这是一种坚持,科技园能做到今天这样,靠的不就是坚持吗?”

  罗茁提出要向所投资的企业提供资金、信息、公共服务的整合增值服务。启迪创投的投资项目之一、做环保的浦华控股公司总裁李星文对此感受颇深。“性格决定命运,科技园遗传了清华的性格,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园区对企业的服务创新意识,远比给我们多少资金、划拨多少土地要好得多。”他说,“正规的服务体系是企业生存的乐土,从这点上清华科技园可以塑造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持有这一判断的人还有很多。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邓锋2005年回国创业时,清华科技园内还没有风险投资公司(VC)。“我们是第一个和他们谈的VC。”他说,“做风险投资最重要的一点是投资对象在哪,我们就落户在哪。”邓锋认为,北京新兴企业主要聚集在城西的上地、中关村西区和清华科技园。在这三个地方之间,邓锋比较看重的是人文环境和地理优势,选择变得很容易,因为他在清华科技园找到了中意的项目和创业家。如今除了北极光,科技园内已经陆续入驻了NEA、青云创投等多家VC,聚集的资金量达20亿美金以上。

  深度:更强大的金融混业增值

  “成为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解决方案提供者、创新型科技企业增值服务提供者”,这一双重定位听上去有些拗口,但如果从服务对象来看,其实并不复杂。“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解决方案”主要针对的是政府、科技园同行、致力于创新的区域等;而顾名思义,“创新型科技企业增值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对象就是创新型科技企业。

  在徐井宏看来,清华科技园组成要素有三:物理空间、资源聚集、创新服务体系。围绕这三个要素建设上述两个“提供者”的创新型大学科技园,则必然要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一是在深度上进一步挖掘,在园区内形成单项技术的产业群和研发群,构建更强大的价值链;二是在广度上通过网络等手段,把创新服务体系推向更广泛的企业和区域;三是在高度上研究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此清华科技园联合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了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

  3年前负责清华科技园投资中心的雷霖早已换了名片,他如今是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启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其任务是在园区运作的“深度”上进一步挖掘。确切地说,他负责覆盖科技园及针对园内企业的资本运作和金融服务业务。

  2007年、2008年,清华科技园碰到了来势汹汹的全球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在这两年之内,金融政策大幅调整让雷霖亲历了商业银行态度180度的急转弯。2007年,科技园为了加大项目投资从银行拿到了比较多的信贷额度,银行天天上门服务希望科技园能再多贷些款,但到2008年银根紧缩时,银行快速变脸,之前承诺的多笔贷款都未按时兑现,科技园主要依赖资金支撑的地产业务和园区业务经受了比较大考验,园区内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受到了银行货币政策变动的波及。

  好在科技园未雨绸缪,自2007年启动的打造金融服务混业模式,让其在应对金融政策“硬着陆”时有了缓冲的余地。“2006年徐井宏总裁就曾经在规划科技园未来发展方向时表示,我们要在金融服务方面有一定的突破。”雷霖说,“我则是从清华科技园资本运营的角度,将这个愿景定义为拓展金融服务网络,打造金融混业平台。”

  2008年,雷霖开始着手布局混业平台,至今已在纵向上将业务扩展到投(投资)、保(保险、担保)、贷(贷款),在横向上与银(银行)、证(证券)、信(信托)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基本确立了混业平台架构。

  搭建混业平台的目的之一是优化已有创投基金的运作,雷霖认为,启迪创投旗下的两个基金和创投管理公司开展的创投业务是很规范和市场化的,如果有更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其运营效率会更好,效益会更大。

  “历经一年多的筹划和准备,我们现已发起投资了一家人寿保险公司。”雷霖告诉《商务周刊》,“我们的业务看起来好像和保险关联不大,但是从财务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好这个行业。而且机不可失,这是保监会批准的最后一张中国寿险牌照,之后中国的寿险牌照审批会越来越难。而且,保监会明确规定保险资金可以用于直接投资,这对我们清华科技园的创投业务是战略性的资源渠道和合作伙伴。”

  除了直接投资,科技园也涉足诸如小额贷款等针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业务。数字显示,清华科技园目前已与8家商业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园区企业拿到了6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再加上2009年他们发起设立的北京市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中关村小额贷款公司并开展的联保贷业务,基本能满足园内企业各类型的贷款需求:企业缺乏短期流动资金时,可向小额贷款公司申请快速发放的高利率贷款;需要长期贷款时,可在科技园的帮助下向银行申请贴息的低利率贷款。

  启迪创投投资的北京傲讯华天通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宽带综合业务,在2009年出现了短期的资金瓶颈。“他们缺少的只是流动资金,如果此时采用股权融资,会低估这个企业的价值,也会稀释我们的股东权益。”雷霖说,科技园决定帮助它向银行贷款。在2009年之前,科技园一直为这类企业担保,由北京银行向其提供100万—300万元之间的小额贷款。但在当前的情况下,傲讯华天需要更快的放贷时间和更灵活的放贷政策,银行显然难以做到。雷霖转向小额贷款公司,从傲讯华天递上贷款申请到清华科技园给小额贷款公司出具保函,傲讯华天在两个工作日内就获得了贷款,“这种效率的取得,得益于我们拥有自己的金融工具和平台。”雷霖如是说。

  在大刀阔斧扩充的多条金融服务渠道中,雷霖最看好的是信托。“信托是目前为止和科技园业务结合最紧密的金融工具,因为其他金融机构不允许做混业,只有信托可以。科技园完全可以在园区建设、地产、投资方面利用信托工具,做有效的业务尝试。”他说,“我从2006年起就一直关注这个行业,并试图收购或参股一家信托机构,如今我们离这个目标已经不远了。目前,科技园与衡平信托、上海国际信托等机构合作,共同设计了两个集合信托产品的发行,都很成功, 使资产真正实现了货币化、证券化。”

  今年,清华科技园通过浦发银行发售的经营性物业信托产品,给投资者的年化回报率达到了4.5%,产品在发放的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了。

  广度:更软的辐射

  3年前,启迪创业孵化器公司总经理秦君还在北京西郊进行着科技园“软辐射”探索,即输出管理团队的委托经营模式。早在2002年,清华科技园便提出了辐射发展战略。科技园的辐射分为硬辐射和软辐射两种,前者是指开发建设园区并输出团队和品牌的模式。

  如今,秦君的新事业与新梦想比传统的“软辐射”更系统、更体系化,因为它不仅包括原有品牌加盟业务,还加入了科技园战略咨询、科技园创新管理系统以及线上创新服务平台,以此形成的品牌+产品体系的“轻资产拓展”模式“多、快、好、省”的将清华科技园先进的管理模式辐射到全国,在“广度”上探索科技园可以如何成为前述的“双提供者”。

  “2007年我们给自己赋予了新的定位,也可以说是战略升级。第一就是进一步夯实区域创新理论,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环境;第二,为科技企业搭建增值服务平台,为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实际上这些和我们推出的‘轻资产拓展’战略关系密切。”秦君告诉《商务周刊》,轻资产拓展可以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是形成科技园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秦君新梦想的载体,是一个聚集了大量网络虚拟用户的线上创新服务平台——启迪在线,科技园现有地面服务都可以转移到线上。通过启迪在线平台,逐步形成由前台网站和园区管理系统相结合的网络化服务载体,最终覆盖科技园领域的所有客户。

  启迪在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秦君团队目前正在开发的科技园区管理工具软件TIMS(科技园创新管理系统),TIMS类似于一套科技园管理的专业ERP,按照流程分为客户管理、企业服务、统计分析等若干个模块,最终实现园区管理信息化和园区服务流程标准化。这些管理职能都是集清华科技园15年的管理经验将实践智慧凝练固化而成。

  到目前为止,测试中的TIMS系统通过网络实时操作,已经实现了园区前后台一体化的可视界面。“园区的管理者只要拿密码登陆系统,就可以看到园区自身的收支、租赁等情况。比如我们把楼宇户型全部图形化了,系统操作员可以马上知道哪层有空房子。”秦君告诉记者,此外,数据的即时统计也省去了过去靠人工带来的不便,可以随时查询。

  据秦君介绍,科技园的管理本身是一件极复杂的事情,其环节覆盖园区的运营、开发、物业管理、跨行业服务整合等,而且各地方的经济条件和环境各不相同,如何平衡标准化和定制化是一个大问题。秦君尝试着在通用性和个性化之间进行平衡,“我们针对一些共性的需求,提供流程化、标准化的公共管理工具,这套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很多没有做过园区或希望提升其自身物业品质的科技园区。”

  秦君表示:“国家对这个行业的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一直没有特别清晰的描述,我们希望TIMS能通过在同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而成为行业标准。”

  清华科技园除了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拓展着可能性边界,还试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者和知识权威。今年启迪控股股份与其他几个机构共同创立了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TRI),这是一个以企业创新和区域创新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机构。据院长助理张红敏介绍,“创新创业企业的创办、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不便,比如投融资渠道不畅,产品难以打开国内外市场,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再比如区域经济如何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创新机制,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目前研究院已承接的课题项目包括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委托的企业“创新之道”调查研究、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与政策研究,教育部委托的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研究等10多个国家和地方级课题。其中企业“创新之道”课题已经完成对万向、汉王、航天科技等创新型企业的调研。

  “我们希望能够在创新理论的研究实践方面站在更高的层面。”徐井宏告诉《商务周刊》,“这个研究院和一般学术性研究院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研究成果都将通过启迪控股股份把它变成实践的成果。”

  从四聚法则到科技园3.0

  科技园是一个舶来品,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无论企业还是大学,我们都离西方的老师们有相当距离。在企业和企业家领域,我们没有出微软和苹果、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在大学端,刚刚逝世的钱学森院士临终肺腑之言说道:“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好学校。”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创新环境是缺失的。

  作为清华科技园执行主任,徐井宏对此深有感触,他半开玩笑地说:“中国的创业者是全世界最累的”——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针对个人创业的服务体系非常完善,一个人只要具备某一方面的专长,他就可以创造出一番事业,因为有庞大的社会服务系统去弥补他的不足;而中国的创业者在他具备专长的前提下,同时还要必须是绝对的全才,他要对几乎涉及到一个企业发展的所有过程和方面都具备超常的才干,他不仅要是一个技术天才,还要是管理天才、公关天才、融资天才等等,才可能带领一个企业成功。

  所以中国在产业创新领域,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失败者。

  直到目前为止,大学科技园在中国还只被认为是一种业态,而非行业。但从聚集创新、推动创新、输出创新的力度和成效看,清华科技园已经是一个成功者。虽然中国还没有国际顶级的企业或企业家,但中国出了一所国际顶级的大学科技园。有多名重量级人物可以提供侧证:

  去年,比尔·盖茨在新加坡一个与亚洲大学校长的座谈会上指出:“大学应该更多的为科技创新做贡献,我认为世界上有两个地方做得最好,一个是硅谷的斯坦福,一个是清华科技园。”200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著名的三角科技园总裁Rick Weddle访华时对徐井宏表示:“过去的50年,是你们向我们学习的50年,今后的50年,应该是我们向你们学习的50年。”同年的一次国际科技园区北京论坛上,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园总裁Jane Davies也对徐井宏说:“我们还在研究和探讨第三代科技园,你们已经开始运行了。”2008年世界科技园协会、亚洲科技园协会联合年会上,世界科技园协会总干事Luis Sanz表示:“清华科技园是我所见过的建设得最好的科技园之一”。

  今天,在北京、上海、西安、昆山等地,中国人都开辟了成功的大学科技园。中国有近3000家各类省级以上科技园,99%是政府主导,为什么最成功的却是大学科技园?

  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科技园的身份问题。“过去我也在政府机关干过孵化器,我常开个玩笑说,政府的孵化器生来就是孵化器,做成什么样都是孵化器。而我们,得做得很好才是。”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副总经理荀标说。他的同事马扬飚有另一番评述:“全国科技园数以万计,昆山就有十几家,但政府的科技园有运营经费、财政支持,它们给企业补贴,图的是企业长大了当地获得就业和税收。但我们不行,我们必须向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否则就会饿死。”

  作为依托大学的主体,大学科技园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启迪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薛军说:“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解决一个矛盾,就是市场化经营的盈利目标和推动自主创新的社会责任二者之间如何平衡。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甚至,清华科技园还曾经怀疑,自己做的似乎都是公益性的事,如果自身不能生存,这件事将不具备可持续性。

  但也正是这一逆水行舟的先天身份,使得清华科技园一起始就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只能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对入园企业的增值服务价值来取得回报,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创新需要一种环境、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团队,如果适应了“空间有形,梦想无限”的机制和环境,那么他们的成功就顺理成章了——这个创新的时代也恰恰渴望一个“创新推手”的出现。

  韩国中南科技园总裁Hak-Min Kim告诉《商务周刊》:“清华科技园是我见过的最大规模的科技园,我觉得清华科技园有一些特别的特质,使其拥有促进自身和园内企业成功的能量。”

  “在那里有两个对撞公牛的雕像,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清华科技园特质的象征,当两只公牛互相撞击时,将有很多创新的火花产生,获得无穷的力量。”他说。

  不仅只有Kim有此感觉,2006年时,《商务周刊》曾以封面故事的显著位置发表报道《清华科技园的“四聚法则”》,就是因为我们发现,以不断创新的增值服务,聚集、聚焦、聚合产、学、研、金、介等创新要素,在小小一块物理空间里正在产生聚变效应。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清华科技园又变革出新的核心能力——它远远跳出做科技园的思维框架,在多个维度上围绕如何助力区域创新和产业创新进行着新的探索。如何在一个更大的载体上去实现创新要素的共赢合作机制,已经成为清华科技园可自我再生的一种能力,因此它也就具备了继续创新的可能。

  “对我们来说,创新是必然的,不单是服务于创新,我们自己也要创新,我们既是创新的载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下一步我们做什么?谁知道,两年前谁知道我们会做产业园?”荀标的话颇具代表性。

  2006年,在英国曼彻斯特,世界科技园协会描述出下一代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和路线图。它将第一代科技园区的特征归纳为:园区建设合作各方达成初步一致,用于建设的资金开始逐步到位。一切都是新的令人振奋。但是不久CEO就会感受到压力,他开始明白,让园区住满人才能达到财政上的可持续性。

  第二代科技园的特征为:园区开始进入稳定的增长状态,管理所涉及的方面逐渐增多,入住率不断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园区会就此止步,停留在相对稳定的日常运营状况里。

  按照这种特征划分,事实上早在处于第一代园区时期的2003年,清华科技园就已经提出“走出北京,辐射全国”。同样,今天的清华科技园也几乎呈现出世界科技园协会给出的“第三代科技园”的全部特征:具有本地根基的国际化园区,园区的形象是城市或区域的典型代表,入园企业的市场不但没有地理边界,而且成为社区的一部分,非常关注社区的居民和环境并获得社区的褒奖;具有健康的商业和投资环境,必须具有一流的管理团队,产生健康的财务盈余,有能力帮助入园企业解决投融资问题;是大学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的课程、毕业生的发展目标、模式和研究项目,园区很多创业企业都是由大学的科研成果衍生出来的;属于多重网络的一部分;关注入园企业的需要,从孵化期毕业转移到科技园区,应该是一个顺畅和积极的过渡。园区与入园企业之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信任关系。

  “世界正在探索(第三代科技园),我们已经实现。”清华科技园启迪控股股份副总裁陈鸿波说。

  清华科技园与清华大学的15年

  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气质

  在清华科技园成立15周年之际,它的母校清华大学也将在两年后迎来百年华诞,回顾两个佼佼者之间15年相依相伴的故事,更能看到清华科技园成就背后的必然。

  1993年,国内大学还在为校办工厂的出路伤脑筋,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台湾新竹科技园的创始人之一徐贤修访问清华大学。徐先生问及时任清华产业管理处处长荣泳霖,北京清华比新竹清华学术水平高,学科也更全,新竹能办科技园区,北京为什么不能?这席话触动了荣泳霖,他马上去和学校领导谈办科技园的事。

  不久之后,清华大学组织了一个以荣泳霖为组长的3人小组就建设清华科技园展开论证。小组仔细研究了硅谷、美国北卡、新竹等多个科技园,做了大量前期工作。

  规划上报后,清华大学办科技园的想法获得了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后市委现场办公,立项批地,给襁褓中的清华科技园画了一个范围:包括现在的科技大厦、创新大厦、紫光大厦等组成的一个环,再加上一条线——华业大厦、学研大厦。而后又通过商业批地开发了同方广场一期,和在建的同方广场二期。

  1994年,清华大学在怀柔召开科技产业工作会,确立了建设科技园和成立企业集团两项重大事宜。翌年,科技园的母公司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正式成立,后经国务院批准改制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荣泳霖出任副董事长兼总裁。

  为实现科技园的企业化运作,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于1994年成立,这是一个由清华独资的企业法人,后来规范化为有限公司,引入了外面的战略投资者,但清华大学仍坚持直接控股,以保证科技园的发展方向。

  由于科技园的建设涉及到学校规划以及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需要一个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关系,同时又对清华传统和理念有深入了解的人,于是清华选择了时任学校校办主任的梅萌来领导清华科技园。

  就在科技园建设起步时,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找到了荣泳霖,提出,既然市政府批了十几公顷的地给清华,不如把土地一期开发和房屋开发交给他们来做,盖房子的钱都由他们出,事成之后,清华可以获得一部分房产,他们同时承诺在2—3年内就可以开发完毕。

  清华的回答是“不”。“因为如果让房地产商来做就无法保证科技园的定位,他们很可能把不应该出现在科技园里的休闲项目引进来,最后成了商业区。”荣泳霖说。清华对科技园的定位非常明确,它不是一个房地产项目,而是一个创新平台。

  清华科技园的理想主义气质与生俱来,但坚持理想从来不是易事。科技园创办初期非常艰难,先在学校所有的一块地上借钱拆迁、建房,建成后,再用它来抵押贷款建下一栋楼。最终,科技园的创业者们靠滚动发展的办法建起了科技园,从紫光大厦、华业大厦到同方大厦、学研大厦,再到创新大厦乃至而后的科技大厦,这些空间建筑的建设从1994年到2005年,历经11年才完成。

  与此同时,清华科技园一直坚持“软件”和“硬件”齐步发展的理念,把科技园作为创新和创业的平台,立志完成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出一批高新科技企业,培养出一批科技精英。

  在这一理念之下,当时科技园推出的增值服务包括:免费帮助学生做商业计划书或注册公司,为创业企业配备对口的“导师”,通过获少量股权抵消若干年租金,设置属于“公共设施”的前台和电话,等等。“我们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到现在,很多企业在可以选择用低价租赁办公楼时,却宁愿花大价钱租我们的房。”荣泳霖说,“今天看来,园区的空间建筑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同时建设是十分正确的。”

  反哺母校

  全世界诸多科技园区都以大学为中心,比如硅谷有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台湾新竹科技园有新竹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等。同这些科技园相比,清华科技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它与母校的关系更为紧密。

  而这也是创立者的初衷。荣泳霖等人当时研究了多个国外科技园,觉得他们的基本原则是“大学为核心,创新为宗旨”,园区里企业和大学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比如一家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但这不是企业与学校层面的联系,只是公司与教授或某个学科之间的。“国外的企业只要从大学得到专业技术,就有能力快速开发出产品或技术。”但这在中国不大行得通,中国的大部分科技人员都在研究机构和大学里,企业里研究人员数量偏低。

  “基于这些认知,我们觉得可以筹建一个科技园区,让大学和科技园区的联系比国外如硅谷、新竹等以大学为中心的园区更紧密些。”荣泳霖说。

  比如,清华大学一直设有一个职能部门“科技开发部”,专责清华的科技成果的推广,服务对象是社会企业,包括科技园内的企业。在上游,它负责把清华的所有科技成果归纳集中起来,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和对外推介,然后代表清华大学谈判、签合同。之后项目的进度监测和管理也由科技开发部来负责。但是,一旦涉及股权问题,则由清华控股代表清华大学介入。

  当然,清华大学也会重点考虑将其科研成果交由科技园的企业转化,比如清华11个重大产业化项目中就有两个随清华科技园落户昆山。

  清华对于科技园的支持还远不止这些。荣泳霖回忆,清华大学最早给了科技园一块三角地,作启动之用。在科技园最艰难、资金链最紧张的时候,学校分批投入了9000万元,这是科技园在引入外部投资时能保证绝对控股的根基。

  另一方面,进入良性发展后,科技园也非常注重回馈母校。“现在学校每年都获得分红,用于弥补办学经费。另外,现在我们正逐渐把像华业大厦这样紧挨学校的房产交还给大学。以华业为例,它现在的市值至少是4亿元人民币。”荣泳霖说。

  更重要的是,清华科技园对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课题建设起到了支持作用,不仅清华学生可以到园内企业实习、实训,各院系也通过清华科技园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我觉得清华科技园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单位一个非常大的支持,就是把学校服务社会的触点放到外面去了。”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军对《商务周刊》说,“通过清华科技园我们可以在全国范围落脚,展开相关的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社会服务。”去年,该学院与清华科技园在广州番禺联合创办了创新基地,发展动漫游戏等创意产业。

  在回顾清华大学与清华科技园之间的关系时,荣泳霖强调:第一,学校始终是科技园的创新源头,园区从学校得到科研成果,研究平台和信息,以及源源不断的人才;第二,学校一直把科技园作为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和桥梁,学校现在不仅仅是做一个股东,收一点红利,实际上已经把它当做现代大学运转系统里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第三,科技园区的企业能够促进学校科研体制的改革,为解决清华的研究工作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模式;第四,清华大学和社会合作,打造出又一个研发和产业化的融资平台;第五,清华科技园形成了清华大学人才教育的一个新课堂,促进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昆山:丈量知识与产业的距离

  教授的人生新篇

  11月6日下午,江苏昆山市周市镇镇北一片工地上鼓声阵阵、彩旗招展,苏州昆仑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核电重型锻件新工艺产业化基地”暨3万吨重型模锻压机厂房工程奠基仪式在此举行。昆仑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颜永年紧跑几步上台,控制一下呼吸,开始声如洪钟的致辞。

  “颜老师毕竟是71岁的人了,”台下一名教授的学生低声说,“看得出老人家今儿是真高兴。”

  的确,对于老科学家来说,这将是开启他人生新篇章的一天。

  30多年前,颜永年带领清华大学机械系重型装备研发团队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MN预应力钢丝缠绕剖分/坎合结构模锻液压机”技术,1980年代该技术主要用于板料成形,1990年代应用于陶瓷专利压机。直到现在该技术才被赋予历史性的产业化使命——用于设计制造核电、造船、航空等重型机械装备的模锻件和自由锻件。

  “锻件不是简单的打铁,而是国家重点装备的基础件,没有大压机(即大型模锻液压机),谈不上。”颜教授对《商务周刊》说,“我们的新工艺将大幅提高核电和大飞机锻件的产量和质量稳定性。”

  在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的引荐和运作下,大压机产业化项目最终由西安移师到了昆山。去年10月,以清华大学机械系重型装备研发团队为班底,昆山市国科创投、爱博创投、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合资成立苏州昆仑先进制造公司。为专注于产业化“放开手脚干”,颜教授同时从清华大学退休,出任昆仑公司总经理。

  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面临机制问题:合作企业希望设计方提供“交钥匙服务”,但学校不可能承担工程监理责任,无法完成安装调试,因此多年来该成果一直没有产业化。这次清华科技园设计了一种新方案,即先在2008年成立一家大压机设计公司——昆仑先进制造公司,把技术团队引入到昆山,解决设计机制问题,再成立昆仑重型制造公司,解决了机制问题。据介绍,该项目从缘起到落地,清华科技园提供了全程服务,连商业计划书都是科技园代写的。

  颜教授的团队已经研发出12万吨模锻液压机,但大压机的制造必须“做加法”(比如用3万吨级制造6万吨级部件),所以昆仑公司在昆山的制造基地分为三期规划:1期占地50亩,建设3万吨模锻压机和5千吨自由锻压机,为核电核岛中的稳压器生产服务,并可支持我国涡轮盘锻造;2期占地250亩地,建设6万吨的多功能锻压设备和1.25万吨自由锻压机,用于生产中型核电设备结构件和大飞机起落架等大型构件;3期规划是一台12—15万吨重型模锻压机和2万吨自由锻压机,建成后能支持所有未来核电所需容器、管件和汽轮机转子。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我们的目标是瞄准全世界的大飞机、核电和船机的需要。”颜永年表示,“我们将在昆山落地生根,生根落地。”

  该项目的落地不仅对于干了30多年大压机的颜教授意义非凡,对昆山市和清华科技园同样影响深远。清华科技园和周市镇计划以该项目为基础,联合打造占地1000亩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因此尽管之前已经有川崎机器人(Kawasaki)公司、秋谷精密机械等世界顶尖制造企业入驻,当地政府还是把大压机项目称为“昆山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生命工程、标志工程”。

  昆山的勇气和远见在于看到了大压机项目巨大的产业聚集和带动效应。过去我国没有大压机,大型锻件的生产主要通过铸造或自由锻造的方式进行,而目前世界上拥有4.5万吨级以上模锻液压机生产能力的国家只有美、俄、法三国,空中客车A380客机起落架的成型,便只能在俄罗斯7.6万吨压机上完成。大压机不仅是一国工业实力的象征,而且属于装备工业的龙头项目,昆仑项目投产后,无论是上海的大飞机项目、上海电气的核电项目,还是长三角的船舶工业,都能获得支持,同时,围绕大压机项目的数百家配套企业也将随之落户昆山。奠基仪式上,来自钢铁、能源、物流、材料工艺等各行各业的数十家中外企业代表云集现场,不少企业已决定在昆山设厂。

  “此刻我最想说的是‘坚持理想’很重要。”老教授对《商务周刊》说,“这个项目我们坚持搞了30多年,一直不放弃,今天终于可以工业化了。我们学校有些同事搞了十几年的项目没能产业化,最后放弃了,很可惜。我们虽然熬了30多年,但能看到今天,也算是非常幸运的了。”

  “天瑞速度”

  也许是巧合,一座小小的县级市昆山,已经聚集了一批如颜教授这样“坚持理想”的人。他们术有专攻、个性迥异,但有两个共同点:都为实现科技创新的梦想而来,都因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这个“媒人”而来。

  性格爽直的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当年我国最年轻的核物理博士。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是“X荧光光谱分析探测技术”,从清华毕业后他就一直研究如何把该技术产业化。1992年,刘召贵在西安成立了天瑞仪器的前身西清华仪器研究所, 2005年天瑞把研发、生产和营销中心都搬到深圳。两年之后的2007年9月15日,天瑞全体员工400多人又“举家”迁到了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智能化的天瑞大厦,另外还在昆山买下100亩地,投资8亿元用以建设天瑞分析检测仪器产业园。刘博士骄傲地把这一过程称为“天瑞速度”。

  虽然如候鸟般南北迁徙,但17年来,刘召贵一直没有放弃的是“成为世界级的分析检测仪器巨头”的理想,到今天,他认为自己终于触摸到梦想的边缘。

  天瑞的产品线涵盖了X荧光光谱仪在内的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应用于微量元素或化合物成分分析,如电子电器(RoHS检测)、珠宝首饰、玩具安全、地质采矿、建材冶金、质量检验等。目前天瑞拥有135项专利,年产值近1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近4000万元,占国内X荧光光谱仪80%的市场份额和全球约50%的份额,产品远销139个国家和地区,荣获2009“清科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第17名,刘召贵希望明年10月能在创业板上市。如今天瑞是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中的“明星企业”,回良玉、张德江等国家领导人来昆山时专程到天瑞去视察。

  说起这家明星企业为何舍深圳而来到昆山这个县级市,刘召贵哈哈大笑。这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故事,2005年初,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总经理刘万枫在一次清华同学聚会上认识了刘召贵,正为项目源而发愁的刘万枫开始游说天瑞前去昆山落户。说了几次之后,刘召贵终于在出差苏州时顺道去昆山分园看了一下,觉得“这个地方风景真好”,但并没有动念前来办公司。

  刘万枫使出他的妙招——请贵人相助。2005年中,在他的引荐下,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和市长管爱国到深圳与刘召贵见面。初次见面,刘召贵就给张国华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见面完了我就说刘召贵这人很可能成大事。”张国华对《商务周刊》说。

  而刘召贵回忆,当时两位昆山市领导对他说:“刘博士,你有什么要求,请列一份清单。”于是刘便提了6大要求,分别是需要用两块土地、员工户口、员工子女上学、税收条件和科技投资扶持政策问题。

  “我以为能把昆山吓回去,但没想到他们全部答应,并马上召开协调会,各级部门当即落实我们的要求,反应极快。”刘召贵笑说,“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人,这个让我很感动,我只好过来了。”

  到“乡下的乡下”创业

  11月7日是个星期六,难得有闲的刘召贵“全副武装”,邀刘万枫到横穿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的一条小河边垂钓。小河发源自昆山市的一条饮用水源,虽然近些年昆山市经济突飞猛进,但昆山的环保一直没有落下,小河里仍长鱼。“河里半天能钓上来一两条就不错了。”刘万枫说,“但我还是喜欢在这里钓,钓着了特有成就感,如果去鱼塘,就只是钓多钓少的区别了。”

  钓上来的小鱼们会被放生到园区内的一个鱼塘,在塘边能看见不少游鱼。

  位于昆山城西一刻钟车程的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园区,占地30万平方米,次第排列着数十栋海派而时尚的深灰色建筑,其中栖息着天瑞、允升吉、思拓等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园企业、毕业企业总注册资金超过15亿元,园区企业参与863、97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0个,清华大学11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有2个落户这里。先进制造中心、技术转移平台、工业研究院等高科技平台也在此搭建起来,使得周边成为了昆山的“副中心”,而作为昆山产业升级的先导区和高新企业的孵化器,科技园如今已经是昆山的“一张名片”。

  仅仅6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鱼塘、蟹塘。“穿着齐腰深的高筒雨靴都走不动,塘边仅有一条两车道的土马路。”刘万枫回忆道。

  回望6年间的巨变,43岁已少有白发的刘万枫说,如果再让他选择,他“很可能没勇气再来一次”了,因为“太难太难了”。好在今天的局面让他感到辛苦和坚持都是值得的。“做科技园需要忍劲,是长跑。像这样咬着牙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成功了确实高兴。”说这话时,让人想起他独特的钓鱼爱好。

  2003年非典期间,刘万枫与同事来到昆山调研,当时清华科技园总部刚决定向全国辐射发展。刘万枫感觉,昆山作为一个县级市,搞科技创新有不利也有有利之处:昆山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和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是缺失的;但昆山地理位置优越,堪称上海的“后花园”,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其时富士康、纬创等台资企业也刚迁到这里,几年内昆山经济将上一个台阶是“看得到的”。而且昆山市对于引入清华科技园非常有兴趣,就在上述鱼塘边,时任昆山市长张国华向刘万枫保证说:“你动工之日,我的大马路一定通到这里。”

  最后促使清华科技园决定来昆山建设分园的,还是刘万枫与昆山市领导的一席谈,双方“理念高度契合”。“国华书记说,昆山资源有限,想保持长久发展,一定要从‘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型,当时昆山经济才刚刚开始起飞,那个时候就有如此远见,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刘回忆说,“只要志同道合就能战胜任何困难,这一点最后打动了我们。”

  上报北京总部获得批准后,2003年9月,昆山分园正式成立,刘万枫带着不到10个人的团队正式来昆山“创业”。

  他们首先就遭遇到一个严酷的冬季。南方没有暖气,刘万枫等人在城郊租住一栋老式土红色建筑,号称“别墅”,冬天冻得受不了,“穿着羽绒服上班都抖个不停”。一开始为了“在当地多交朋友”,刘万枫提出“先工作后生活”,把他的团队分散到昆山各个角落租房子住。事后刘还为此受到总部的批评,因为他的分兵策略导致团队不能及时沟通交流,也不利于相互鼓动士气。

  的确,在北方生活多年的团队成员不仅被没有暖气的南方冬天冻得够呛,而且在文化、语言习俗上很别扭,加之“抛家别子”带来的感情冲击,一些成员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

  最打击士气的,是项目引进迟迟没有进展。刘万枫发现,昆山这个地方在科技企业看来,就是台湾企业聚焦的制造中心,“不入眼”。有时候好容易说动了项目负责人,员工却不愿来。“也难怪,让他们从大城市来到一个县级市,这里公共汽车都没有,进来上班就出不去了,是很现实的问题。”刘万枫记得当时他们请的做饭的阿姨说,“你们办公室是在昆山的乡下”,一位上海同事接茬很郁闷的说:“从上海到昆山是到乡下,结果到昆山又到乡下。”

  “当时我们确实很苦恼,辛苦找来的项目要落地非常困难。”刘万枫说。

  转折

  苦熬了1年多,昆山分园遇到了另一位能“坚持”的人,终于迎来了第一个转折点。

  当时,国家863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邱勇正在全国寻找OLED大规模生产线的基地。早在1996年全球OLED技术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清华大学就成立了以邱教授为领头人的OLED项目组。OLED显示器超轻薄、自发光、低能耗且能折叠弯曲,可用于手机、MP3、数码相机、仪器仪表等领域,被公认为继液晶和等离子之后的下一代显示技术。该团队立志要把这一尖端技术在中国产业化,避免我国显示产业在显像管和液晶方面走技术引进、受制于人的老路,为此,邱勇带领团队坚持10余年的技术创新,系统掌握了OLED材料、器件、工艺和驱动等关键技术,陆续申请了近200项相关专利,并积极推进产业化。

  2001年,彩虹集团投资入股,维信诺公司成立。之后,南方化工、清华控股和清华创投又联合入资维信诺,使得维信诺在2002年建成了国内第一条OLED中试线并实现了OLED工艺技术集成,于2003年将OLED产品小批量推向市场。解决了器件稳定性的关键问题后,维信诺需要再次融资用以建大规模生产线。

  在选择大规模生产线基地时,维信诺希望能够与未来持续发展的后续支持结合起来。全国多个城市都欢迎维信诺去建厂,维信诺也考察了部分城市,仍在权衡不决时刘万枫得知了这一“情报”。他立即与昆山市政府达成一致:想办法把该项目“弄”到昆山来。刘万枫和他的团队全力以赴,有时一周三次往返于北京和昆山之间。最后,通过刘万枫的牵线搭桥,维信诺股东和团队与昆山市领导仅一次会谈,就敲定了此事。维信诺股东对昆山市领导的专业性和效率都印象深刻,认为昆山市领导对OLED产业的了解和支持,让人无法拒绝落户昆山。

  据维信诺总裁陈耀南介绍,虽然是维信诺的大股东,但昆山市政府对于公司的运营管理没有干涉过,所有管理团队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岗。而张国华书记对《商务周刊》说,“我们当时感觉OLED这个项目还有很大的风险要克服,但这个事情还是要搞的,因为我们昆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得比较好,但还缺乏新的东西。我们搞光电产业,是追赶世界,搞OLED,是和世界赛跑。这是我们国家的事情,不是清华的,或者昆山一个地方的事情,包括大压机、小核酸都是国家的事情。我们以风险投资形式入股企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帮助产业发展。”

  昆山与维信诺的确获得了双赢。如今不仅维信诺已从昆山分园“毕业”,搬出分园入驻了近200亩的维信诺OLED产业基地。其国内第一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也已于去年10月投产,今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并已跻身全球行业前列,另一条大尺寸OLED生产线也正在筹建之中。而且维信诺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也在陆续“移师”昆山。当然,其中有些企业也是被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想尽办法“忽悠过来”的。

  允升吉(Power Stencil)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志凌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从魏志凌的一身行头,你很难判断他是一名科学家。他手把精致的老式烟斗,檀木办公桌上的高级音响中传出舒缓的古典音乐,办公室里到处摆放着古玩,据说他还有品普洱茶、驯狗等爱好。但这位不多言的企业家当年做过“银河-Ⅱ”、“银河-Ⅲ”巨型计算机厂的技术副厂长。1985年就从清华大学电子专业毕业的他,没想到20年后又与母校搭上了关系。

  2005年,魏志凌作为配套项目代表出席了维信诺与昆山的签约仪式,得以认识了刘万枫和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副总经理荀标,刘、荀二人又敏锐地“嗅”出魏“手里有宝贝”。的确,魏志凌创办了3家公司,手头有好几项实现了产业化的专利技术。

  刘、荀二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劝魏把他的项目搬到昆山来。但在深圳办了6年公司的魏志凌“本来在深圳干得好好的”,正打算适时“收山”回湖南家乡养老,自然不愿来昆山。刘万枫打听到魏也是清华毕业后心生一计,找来了时任清华科技园资深副总裁的罗建北亲赴深圳当说客。德高望重的罗老师1970年从清华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曾教过魏志凌的课,她的亲自登门让魏志凌深为感动。之后两个月里,魏志凌在昆山宾馆长包了一间套房,每天和荀标促膝长谈,前后历时一年多,在喝了魏“好几十万块钱的普洱茶”之后,荀标终于把允升吉电子“忽悠”到了昆山。

  如今允升吉投资9000万元的产业园也已经动工开建,量产后年产值可达到10亿元。去年允升吉的“OLED用蒸镀掩模板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还与维信诺的“低成本小分子PMOLED批量生产技术开发”项目,通过了国家863高技术项目评审,开创了昆山本土企业成功申报国家“863”项目的先河。

  魏志凌认为,自己之所以愿意放弃湖南老家更为优惠的招商条件而来昆山“二次创业”,原因颇具启发性:“在中国做民营企业,必须得看政府和银行的脸色,昆山是强势政府中招商和服务意识最强的。它不靠政策、条件来招商引资,而是靠环境。比如市领导亲自抓招商,现场服务解决问题,而且它的政府比较廉洁高效,从不安插关系或工程队,不给你添任何负担,所以昆山成为全国‘百强县第一’不是偶然。”

  一个人,一个项目,一个产业

  2006年10月,昆山分园第一栋建筑——科技大厦竣工,园区正式开园。当时维信诺已“毕业”搬走,天瑞还未入驻。一次刘万枫到园区唯一的食堂吃饭,往四周一看,偌大的饭厅里就坐着十几号人,全是自己的手下,“那时候心里真是瓦凉瓦凉的”。

  愁苦的时期,昆山分园也曾面临各种诱惑,比如一位“非常有钱”的美国犹太人,看中了分园的团队,提议说他花钱把整个分园买下来,仍由这个团队管理,项目从美国引进,至于价格“可以随便提”。荀标说,“这事儿不能做,因为他不会理解我们想做什么,我们不想做一个普通的科技园”。

  昆山分园想做的事,也是总部最初给昆山分园下达的使命:在北京这一知识密集区和长三角产业密集区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和平台。

  2002年刘万枫访问美国硅谷之后,尚在主园技术资产经营公司工作的他向科技园领导提出下到地方去做一个分园,把硅谷“孵化器”+“风险投资”的模式在中国落地,实现主园的上述理想。

  但具体怎么做,谁都没有具体的方向感。

  起步阶段,分园试图走北京主园的路子,先用商业地产收益养活自己,再图大业。但来到昆山之后的困顿两年,使刘万枫等人“痛苦地”认识到,主园区商业地产加孵化器的模式在昆山根本无法复制。原因很简单,北京是高校、跨国企业中国总部和科技创业人才云集之地,主园的写字楼一盖起来便可日进斗金,支持各项增值服务随之延伸。但昆山本地的创业人才和创业企业极少,大企业的研发中心、区域总部也不会舍上海而取昆山。这意味着昆山没有“写字楼市场”,孵化业务在本地也无从展开,分园必须另辟蹊径。

  刘万枫回忆说:“那时我们逐渐意识到,必须要跟昆山有更深度的结合,我们一定要成为昆山的清华科技园,而不是清华科技园在昆山,这一前一后的涵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马扬飚则用“我们不是外来的和尚,而是来盖庙的和尚,只有开园日,没有闭园时”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定位。

  如何成为“昆山的清华科技园”呢?直到帮助维信诺项目在昆山落地,昆山分园才开始真正找到了方向感。

  荀标在加盟昆山分园之前当过云南省创业中心的主任、招商局长、省软件园主任、生物创新中心主任,“整个创新体系干了一圈”,2005年被另一个云南人刘万枫挖到了昆山。他回忆说:“我2005年‘五一’之后来的时候房子没盖好,维信诺刚刚进来,租了不到1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通过维信诺项目的最终落地,我们这个园区的业态就确定了。”

  用昆山市市长管爱国的话来说,昆山分园找到的方向感就是:一个人,带来一个项目,建起一座产业园,带动一个产业。

  维信诺OLED项目是上述模式的典型注解,随后的天瑞仪器、大压机项目等均是这个模式。如今围绕昆山分园已经初步形成“一园五区”的格局:以维信诺为首的OLED研发生产基地;以天瑞为龙头的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以昆仑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瑞博为龙头的小核酸产业基地;以允升吉为龙头的超精密制造研发生产基地。

  科技园+产业园

  “以一个点突破,带动一个产业”的过程中,昆山分园必须做些什么呢?显然,仅仅找来一个项目是不够的,科技园必须深入研究昆山当地适合发展什么产业,需要什么项目。它不仅要思考如何将这些项目引来落地,还必须思考如何把项目留住,如何把产业链做起来。

  “每一个项目都是一场战争。”刘万枫说,一个个项目的硬仗打下来,昆山分园发现,自己思考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前在总部做科技园的范畴。比如现在判断哪个企业是好企业,想的是GDP产值、税收、生产线、土地、市场占有率、当地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考虑的东西都和科技园不一样”。此时,刘万枫等人才意识到,他们在探索的已经不是科技园业态,而是科技园与产业园的联动。

  “科技园如何与跟当地更深的结合,我们也琢磨了很长时间,后来决定创新自己,做产业园,只有做产业园,才能跟地方经济更深化的结合。”荀标说。2008年,昆山分园的业态重心由科技园转向产业园。

  同时他们也发现,自己是最适合做这件事的人。因为在昆山,出自大学、依托大学,对国内高校和国际上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前沿科技成果最有判断并保持最密切联系的,是他们;而在大学科研端,最熟悉和理解昆山产业环境和需求的,也是他们。分园团队融入昆山有多深,可以从他们的身份中看出:刘万枫是昆山市人大代表,荀标是政协委员,而马扬飚则是昆山青联副主席。按照昆山市长管爱国的说法,昆山分园的团队既是昆山产业升级的顾问、参谋,又是动力源之一。

  “科技园提供的是专业的科技创新外包服务,我们和他们的合作是必然。如果我们靠自己慢慢学习、培育,可能这个过程要10年、20年,刘少奇说,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我们租的就是清华科技园的管理经验。”管爱国告诉本刊,昆山邀请清华科技园整体参与昆山的整体创新,“我们现在科技上的政策、人才、项目谈判等都要请他们来,他们的角色是昆山市政府科技创新顾问,为创新型城市要怎么做下去出谋划策。”

  找到了这个定位之后,昆山分园也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从北京走出来,到产业去,帮助地方培育新兴产业,帮助科研成果落地,帮助企业搞创新和国际化,这里头有赚不完的钱,空间太大了。”荀标说,“否则,你说我会盖楼,现在谁不会盖楼?20年前会盖楼就有人请你去搞科技园,现在谁请你?”

  的确,昆山之所以愿意请清华科技园作为自己的创新服务提供者,看中的也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科技园团队,“我们300个人,都搞不过他们30个人。”张国华书记告诉本刊。另一方面,昆山一直以来便有着超前的创新意识,在科技部、中国社科院组织的城市创新能力测评中,昆山多年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我们不仅是一个县,还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管爱国市长说,2008年昆山的GDP是1500亿元,到2030年计划增长10倍,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靠什么?靠的是智慧、知识、更高效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而不是过去由资源、资金、人力换取的经济增长速度。”

  张国华书记也表示,“原来的清华大学科技园还是以平台为主,现在昆山分园已经开始走向产业园了,很高兴这一突破发生在昆山。”

  从盖楼招租,到项目引进,再到搭建产业园和公共平台,推动区域创新,昆山分园自身一直在实践中“创新”。刘万枫认为,科技园本身是服务于创新产业的载体,但其实这个载体更需要创新,其中机制创新是最重要的。“机制好了,创新才能大面积出现;机制不好,创新就像盐碱地里长出的一根苗,但长不出好庄稼。”

  到2007年,昆山分园又在思考一个新问题,一个个龙头项目引进昆山之后,如何把人才和资源沉淀下来?实际上这也是昆山市政府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一开始觉得干产业园这事很复杂,得有东西转换,科技园可以用土地、房屋来转换,做产业园,厂房是园里最不值钱的东西。找不到利益连通器。”荀标回忆说。

  后来昆山找到的办法之一是,由政府出钱,清华科技园搭台,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2007年4月,昆山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精仪系、清华科技园合作成立昆山先进制造创新中心,中心设立“研究条件、设计检测、信息资源、人才队伍”四个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共性平台。2008年8月,科技园承担的“江苏省中小企业国内技术转移平台”项目正式立项,利用大学的资源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技术转移服务。借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昆山也正加快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它设在昆山分园科技大厦内,正在建设的工研院大楼与昆山分园一墙之隔。

  做飞机场,不做博物馆

  如今在昆山,科技园在空间上拥有2465亩地,其中分园园区465亩,与周市镇合作建设的“昆山先进制造装备产业基地”1000亩,另外1000亩则是由科技园和昆山高新区合作规划建设的“小核酸产业基地”,这里寄寓着科技园团队另一个梦想——在昆山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产业基地。

  与大压机一样,这个梦想也依托于一个核心项目的引进,这就是小干扰核酸项目。

  小核酸(RNAi)是一种细胞干扰技术,其发现者克里格·梅洛(Craig Mello)获

推荐阅读

  • 动能智库 • 戴欣明工作室

    扫描二维码下载 公众微信订阅号
    中国最具人文特色的战略思想智库

  • 【酒肆街】小酒馆 订阅号

    扫描二维码下载,在移动中关注
    差别化味道是策划出来的,视为“发现味道”

收藏本站
   前期商务联系:
   深圳市总部办公室:0755-8242 1868  
   手机:186 8879 6913  王小姐